【
编者按】
香港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已被证明 是乐成 的。
汹涌 消息 深入香港细部,触摸20年间香港各个范畴 的变革 ,有的很大,有的很小 。无论巨细 ,均值得记录 。
汹涌 消息 刊发的“香江廿年 ”系列报道 ,本日 聚焦从本地 出发融入香港的“新香港人”。
香港都会 大学出书 社社长朱国斌 。 资料图737.49万人。
2017年2月,香港特区当局 统计处发布克制 客岁 年底的生齿 统计数字。这个数字,比回归前的1996年多出93万人 ,和上世纪80年代初期相比,增幅高出 40% 。
在已往 二十年乃至 更长一段时间,香港的生齿 增量少不了本地 人的身影。他们或是中环讲着平凡 话的专业精英;或是来港读书、毕业 后继承 留港打拼的小白领;再大概 ,是持一张“单程证”(即“前去 港澳通行证 ”),颠末 苦苦等待 与家人团圆 的妻儿老少 。
他们被称为“新香港人” 。
2013年10月,《人民日报(外洋 版)》刊发《香港发展必要 “新香港人”》《“新香港人 ”是建立 香港的紧张 力气 》两篇报道。文章提到 ,香港700多万生齿 中,来自本地 的新移民高出 40%。他们是“新香港人”,他们奋斗在香港的各行各业,已成为香港建立 的中流砥柱 。
来自中国本地 的香港都会 大学出书 社社长朱国斌也把本身 视为一名“新香港人”。回顾 来时二十年 ,他感慨这是一个“不绝 撕扯 ”又“渐渐 融入”的过程,“见到香港人,要告诉对方怎么明白 本地 ;见到本地 人 ,又要想办法表明 怎样 明白 香港。”
过客朱国斌抵达香港是在1995年6月。他西装革履走出机场,一团热气劈面 而来 。酷热 、人多、乱中有序,这是对香港的开端 印象。
此前的上世纪80年代 ,朱国斌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之后赴法国留学。和很多 外洋 留门生 一样,在法国完成法学博士攻读 ,他面对 一个决议 ——回中国本地 还是 留法国?
一位朋侪 提供了另一种大概 :香港都会 大学(以下简称“香港城大 ”)有职位开放,大概 可以一试 。
那正是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进入回归前的过渡期。有人急遽 离开 ,有人慕名而来。一个叫做艾敬的本地 歌手唱着“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香港”,让更多人对这里布满 遐想和向往 。
朱国斌之前从未到过香港,对它的认知大多来自册本 和电视。他说当时 本可以在法国留校任教 ,但对一个刚刚毕业 、满心想办事 的年轻人来说,法兰西的生存 节奏着实有点慢。
香港则差别 。它早早就有了“亚洲四小龙”的头衔,被视为东西方毗连 的交点。它的活力 、高效和国际化享誉环球 。在朱国斌看来 ,这座都会 ,很适相助 为奇迹 发展的“增长点” 。
1990年,香港开始实行 一项容许居于外洋 的本地 专业人才来港工作的政策。通过该政策 ,朱国斌成为香港城大中国法与比力 法研究中心 的一名研究员,开启人生新阶段。
回归前的香港,本地 移民数量 稳步增长。来自《生齿 研究》期刊(1997年9月出书 ) 的数据表现 ,随着香港当局 将“单程证 ”配额增长 ,每年赴港定居的本地 住民 从上世纪80年代的2.7万人左右增长 到1993年的3.3万人 。1996年,这个数字上升到6.1万人。
刚到香港时 ,朱国斌并没有做好长期 生存 的筹划 。他告诉汹涌 消息 (www.thepaper.cn),早先 来这里以为 就是为了工作,好像 一个过客,离开 是早晚 的事 。因此 ,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去学习粤语。
在香港,粤语是他乡 人融入社会的一大条件 。香港特区当局 统计处2012年开展的一项观察 表现 ,在受访的6岁-65岁人士中,约有85.9%的人以为 本身 利用 粤语的本领 非常好或精良 ,至于平凡 话和英语 ,自以为 非常好或精良 的人只有24.1%和24.2% 。
朱国斌出生在湖北,对粤语既陌生 又抗拒,一度以为 那是一种很奇怪 的发音。在平凡 话担当 度很低的当年 ,无论工作还是 外出服务 ,他的首选语言是英语。
这种动机 不停 到“97回归”才稍稍变化 。1997年6月30日,香港下起了大雨 ,和大多数人一样,半夜 时分,他在电视机前见证了中英两国当局 香港政权交代 仪式。
“我们的国家能用寂静 方式收回主权,作为一个中国人 ,固然 很冲动 、也很自大 。”朱国斌说,他是从事宪法研究的,很天然 会想到 ,随着“一国两制 ”这个巨大 构想进入到实践阶段,能在香港继承 “根本 法”研究,黑白 常惆怅 且故意 义的事 。
终极 让他下刻意 留下 ,是孩子的出生。朱国斌有3个孩子,老大出生于2000年。初为人父的他意识到,孩子一出生就是香港人。这意味着 ,在将来 很长一段时间,他将在各个范畴 与这座都会 发生接洽 。港校回归后的香港对本地 保持着吸引力。据新华网报道,1997年7月至2002年年底 ,持“单程证”赴港定居的本地 人士高出 13万;到2015年11月,这个数字上升到87.9万。
“单程证 ”重要 实用 于港人在本地 的夫妇 、后代 、父母等,并非本地 人士赴港定居的唯一通道 。对专业型或知识型人才来说,读书或就业是更直接有效 的方式。
2003年以来 ,香港特区当局 连续 推出 “输入本地 人才筹划 ”“资源 投资者入境筹划 ”(该政策于2015年停息 )和“良好 人才入境筹划 ”。克制 2015年年底,高出 11万人通过上述政策获批来港 。
也是在2003年,教诲 部正式答应 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8所公立大学面向本地 招收自费本科生 ,招生范围为北京、上海 、广东、江苏、浙江 、福建6省市,招生人数为580人。
此时的朱国斌已得到 香港永世 住民 身份,并升任香港城大法律学院副传授 。这位“新香港人”很快接到新的任务 ——作为学校对外联结 相助 到处 长负责本地 招生 ,为更多本地 学子来港提供资助 。
2005年,香港城大和香港中文大学进入本地 高考统招体系 ,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其他港校则继承 按照传统“自主招生”。
这年春天 ,朱国斌回到本地 ,每到一所中学宣讲,台下坐着数百名门生 家长 ,提前备好的资料总是被一抢而光。
面对 一项奇怪 事物,人们的重要 反应是好奇 。据他回想 ,当时 被问到最多的,就是孩子在香港可否 顺应 。尚有 一位家长提了个啼笑皆非 的题目 ,“我孩子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大人能不能陪读? ”
“以是 说 ,不是全部 人都得当 来香港。”朱国斌以为 ,本地 门生 到香港读书 ,副产物 之一就是作育 孩子的独立性。别的 ,假如 这个门生 性格内向、语言本领 较差 、讲英语张不开口,也不太得当 到香港读大学 。
在谁人 “港校热”不绝 升温的2005年炎天 ,本地 招生格局正发生变化 。
北京高考理科状元陈秀野放弃清华大学 ,选择就读香港科技大学。海南理科状元李洋因“高考移民”报考政策受限,被香港城大登科 。本来 只筹划 招收250名本地 考生的香港大学,收到了4000多份申请 ,颠末 口试 筛选,11名省市高考状元被拒之门外。
对此,朱国斌坦言,香港的教诲 制度和本地 有所差别 ,前者国际化程度 和开放性更强,倾向招收综合素质比力 高的门生 。至于“高考状元 ”,对高校来说 ,宣传效应更强一些 。
“测验 是有偶尔 性的,假如 分数相差不大,状元和非状元在学习方面可以说没什么差别 ,进入大学后还得靠本身 。”他如许 说。
本地 门生 进入港校表现 怎样 ?朱国斌评价,他们更加受苦 ,也更拼一些 ,善于捉住 统统 机遇 ,无论是奖学金申请还是 出国交换 。
这种环境 无可厚非。在多位港校西席 看来,和本地 门生 比 ,本地 门生 在香港的朋侪 和交际 活动 相对少,精力 天然 放在学习上。这种征象 也能起到“鲇鱼效应”,动员 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 。永世 住民 港校就读为更多本地 学子提供了成为“新香港人 ”的机遇 。
2008年,香港入境事件 处推出“非本地 毕业 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政策。应届非本地 毕业 生如故意 申请留港工作 ,无须在提出申请时已觅得工作。他们只须符合一样平常 的入境规定,便可留港12个月,期满后还可延伸 逗留限期 。
克制 2015年年底 ,7年来,共有51463名非本地 毕业 生申请获批。
只管 特区当局 已敞开度量 ,港校本地 招生却开始“降温”。中新网曾报道 ,2009年,申请报读香港高校的本地 生人数急跌,均匀 降落 20%至50% 。此中 ,香港大学共收到8016名本地 生申请入读,较上一年的1.2万人大幅降落 33%。
2013年,辽宁省文科状元刘丁宁在被香港大学登科 后 ,做出复读并重新报考北京大学的决定。此举也引发很多 人思考 ,追逐港校是否一个精确 选择?
“这阐明 各人 更趋于理性,家长、门生 都知道本身 要什么,不像已往 一窝蜂 。 ”固然 如今 已不再负责招生工作 ,朱国斌仍对此保持关注。
他以为 ,从报考人数依然远远高于登科 人数看,港校招生谈不上“遇冷” ,港校的上风 还在,招生人数也会保持稳固 。至于热度降落 ,背后缘故起因 很多 ,比如 本地 高校国际化程度 的提拔 、香港的实际 生存 压力以及社会复杂性 。
究竟 上,就像二十多年前朱国斌刚到香港曾经有的“过客”心态,本日 的本地 年轻人纵然 来到香港 ,真正融入也不轻易 。
2015年,一篇名为《香港,请将我忘记 》的文章在网上热传。文中报告 了一名本地 门生 在港流落 7年的心路进程 ,此中 提到一样平常 生存 中难以克制 的“陆港摩擦 ” 。
“看着中环鳞次栉比的霓虹灯倒映在维多利亚湾,我忽然 感到一股浓浓的怅惘和失落:为本身 ,也为香港。”面对 尴尬处境,作者决定放弃即将得手 的香港永世 住民 身份 ,回到本地 发展。
朱国斌也留意 到了这篇文章。他坦言,固然 作者的环境 属于个例,但文中形貌 的情况 确实存在 。譬如他本身 ,纵然 在香港生存 高出 二十年 、学会了粤语、拿到了永世 住民 身份、物质生存 可以或许 保障,偶尔 也会由于 来自本地 遭遇私见 。
“是极个别的环境 。”他告诉汹涌 消息 ,由于制度 、文化差别 以及生理 隔阂 ,香港和本地 间的鸿沟很难在一夜间填平 。2014年香港发作 非法“占中 ”变乱 后,也有部分 本地 人一度对香港的社会治安产生担心 ,可见两边 还是 不敷 相识 ,乃至 尚有 误解。
置身此中 ,朱国斌时常以为 本身 好像 处在夹缝中,履历 着一个不绝 撕扯的过程——见到香港人 ,要告诉对方怎么明白 本地 ;见到本地 人,又要想办法去表明 怎样 明白 香港。
但这也是一个渐渐 融入的过程 。多年后的本日 ,他已经担当 了港人的核心 代价 观,如法治、划一 、耿介 、自由等;他也风俗 了香港的秩序感 ,特别 是对“列队 文化”,赞赏有加。
在朱国斌看来,回归以来的二十年 ,只管 香港的经济体量已被本地 一线都会 赶超,但它依然稳固 发展,并在社会文明等软气力 方面具备显着 上风 。
而他的下一代 ,最大的孩子本年 已经17岁 。小伙子住在香港,每年跟着父亲回本地 1-2次。对于父辈们有关“新香港人”的纠结,小伙子以为 这并不是什么题目 ——无论香港人还是 本地 人 ,都是中国人,这已然是不争的究竟 。